根据《国家林业局科技司关于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推荐工作的通知》(科综字【2016】44号)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关于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推荐工作的通知》(国科奖字【2016】41号)要求,现对于我公司拟推荐申报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的项目内容予以公示,项目内容见本页。
国家科技进步奖:牡丹新品种培育与产业化关键技术创建及应用 推荐单位意见 该项目围绕培育牡丹自主知识产权品种与产业化关键技术取得重要突破:系统整理了牡丹品种资源,完善牡丹花型与品种群分类理论,收集全部8个牡丹野生种以及国内外主要品种群的品种1185个,建成世界上保存牡丹资源最多的基因库;攻克远缘杂交不亲和与杂种败育的技术关键,培育出牡丹亚组间、牡丹与芍药组间远缘杂交新品种27个、切花品种10个、花油兼用品种6个;揭示了花色、花型与花香等重要性状的遗传基础与形成机制,挖掘出调控牡丹花发育、花期、花型、花色、切花衰老等性状的基因17个;开发了SSR、SRAP等分子标记,结合形态性状,成功应用于牡丹品种分类、起源、鉴定、筛选与遗传多样性研究,以及牡丹资源保护与利用、杂交亲本选择、杂种鉴定与筛选;建立了牡丹离体芽增殖、体细胞胚培养、胚培养、分生结节培养等技术,为牡丹高效微繁与育种提供了新途径;研发牡丹促成栽培与抑制栽培技术,形成完整的花期调控技术体系,实现牡丹四季花开;建立并应用以单芽嫁接为核心、多圃配套的种苗商品化生产技术,使中原牡丹种苗优质率显著提高,首次实现紫斑牡丹品种商品化生产。 项目共获国家发明专利23项,植物新品种权38项,审定良种13项,发表SCI论文43篇,出版专著6部,制定国家标准1项,国际标准1项标准化技术示范近3000亩,近三年新增效益2.7亿元以上。 该项目提交的材料齐全、符合要求,同意申报国家科技进步奖。 项目简介 牡丹是我国重要的观赏、药用与新型油料植物,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品种与商品化生产技术,严重制约着牡丹产业升级与可持续发展。本项目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先后依托 “863”计划课题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等近20余项国家级与省部级课题的实施,以提高牡丹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产业化水平以及国际竞争力为目的,新品种培育与产业化关键技术取得重要突破与实质性进展。 1. 以基因资源发掘为基础,新品种培育取得重大突破 提出以品种群与花型分类为主的牡丹品种分类应用理论、以及农艺性状指标体系和UPOV新品种测试指南为基础的品种描述、鉴定与测试技术体系,收集全部8个牡丹野生种与国内外1185个品种,建立世界上保存牡丹资源最丰富的基因库,为育种奠定了物质基础;利用分子生物学等先进技术,深入研究牡丹遗传多样性以及品种分类、起源与亲缘关系,揭示花色代谢途径、花青苷组成、切花衰老机理,克隆17个控制花发育、花色、花型、花期、切花衰老等性状的基因,为育种提供了科学依据。 完成全部野生种与204个品种间的杂交组合,创制并筛选大批优异种质与关键亲本资源;攻克远缘杂交育种技术关键,培育出‘京华朝霞’等27个新花色(纯黄色、橘黄色、黄紫交融或具紫红条纹)、长花期(单株花期达20天以上)的组间、亚组间杂交新品种,实现花色与花期育种的双突破,开创我国牡丹育种新局面;运用综合系统选育技术,通过对优质抗逆紫斑牡丹规模选育,培育出花枝超过60cm以上,具有丰花、色纯、花齐、头直等特征的‘高原圣火’等10个切花新品种,以及‘京龙望月’等6个花油兼用新品种,填补相关领域牡丹育种空白。 2. 产业化关键技术取得重大创新, 实现种苗与盆花生产技术升级 突破牡丹微繁技术瓶颈,提高增殖率5-8倍,生根率与移栽成活率分别达80%与90%以上,单芽年繁殖种苗2万以上;建立体胚培养、胚培养及分生结节培养技术,为牡丹高效微繁与育种提供了新途径;创建多圃配套单芽嫁接商品种苗生产技术,提高繁殖效率2-3倍,种苗优质率达90%以上,首次实现100多个紫斑牡丹品种的商品化,优化我国牡丹品种结构,实现种苗大规模出口;建立完整的花期调控技术体系,使盆花优质成品率从50-60%提高到90%以上,实现牡丹盆花优质高效生产。 本项目共获植物新品种权38个、审定良种13个、国际登录新品种 16个,获国家发明专利23项,制定国家标准1项,国际标准1项,发表SCI收录论文43篇,出版专著6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3项,其技术示范辐射效果显著,经济社会效益明显,使我国牡丹产业的结构得到调整与优化升级,自主创新能力、产业化水平及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客观评价 2014年11月28日,国家林业局科技司在北京主持召开了“牡丹新品种培育与产业化关键技术创建及应用”成果鉴定会议。鉴定专家委员会认真听取了成果完成单位的研究技术报告,查阅了相关技术资料,经充分质疑、答辩后,形成鉴定意见如下:该成果围绕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品种与产业化关键技术,解决了一系列在牡丹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发展中的技术难题。该成果总体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建议加大该成果推广应用力度。 2016年4月15日,科技部863现代农业领域办组织专家在北京对863计划课题"梅花与牡丹分子育种与品种创新"进行了验收。专家组听取了课题组工作汇报,审阅了课题相关材料,并进行了质询和讨论,形成如下意见:课题在牡丹种质资源收集评价的基础上,通过杂交建立了变异丰富、数量充足的杂交群体,创制出一批聚合优良性状的新种质并选育出一批新品种;构建了牡丹的首张高密度遗传图谱,并对一些重要性状进行了分子标记定位;克隆出一批与花期、花色等重要性状相关的功能基因,并初步研究了其功能;初步建立了牡丹的分子育种技术体系。 推广应用情况 本项目成果涉及牡丹新品种培育、种质资源收集与种苗标准化生产技术,大部分技术成果已经在生产中推广应用。项目组在河南、北京、山东、甘肃等地共10家单位进行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共收集保存牡丹种质资源1200多个品种(种),占世界牡丹资源的4/5,推广种苗、盆花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近3000亩,产生了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 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知识产权类别 | 知识产权具体名称 | 国家 (地区) | 授权号 | 授权日期 | 证书编号 | 权利人 | 发明人 | 发明专利 | 一种牡丹组培苗增殖及褐化和玻璃化防止方法 | 中国 | ZL20051086591.X | 2007.9.12 | 345551 | 北京林业大学 | 成仿云、李萍 | 发明专利 | 一种高效促成栽培牡丹的方法 | 中国 | ZL200510112551.8 | 2009.8.12 | 535793 | 北京林业大学 | 成仿云、李云飞 | 发明专利 | 一种牡丹抑制栽培冷藏方法 | 中国 | ZL201010605013.3 | 2012.2.22 | 913730 | 河南科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 | 侯小改,刘改秀,武曙红,王娟,薛娴,郭大龙,马慧丽 | 发明专利 | 一种牡丹无土盆栽营养液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中国 | ZL200510117606.4 | 2009.4.15 | 487705 |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 王雁 | 植物新品种权 | ‘华夏一品黄’ | 中国 | 20090006 | 2009.12.31 | 261 | 北京林业大学 | 王莲英,袁涛,王福,李清道 | 植物新品种权 | ‘赤龙’ | 中国 | 20120094 | 2012.7.31 | 500 | 北京林业大学、北京东方园林股份有限公司 | 袁涛, 王莲英, 王福, 李清道, 马钧, 谭德远 | 植物新品种权 | ‘小香妃’ | 中国 | 20140077 | 2014.6.27 | 877 | 北京林业大学、北京东方园林股份有限公司 | 袁涛, 王莲英, 石颜通,李清道, 王福, 马钧 | 植物新品种权 | ‘高原圣火’ | 中国 | 20070031 | 2007.9.7 | 160 | 北京林业大学 | 成仿云 | 植物新品种权 | ‘京华朝霞’ | 中国 | 20140062 | 2014.6.27 | 850 | 北京林业大学 | 成仿云、钟原、曹羲君、王莹 | 植物新品种权 | ‘京蕊黄’ | 中国 | 20140064 | 2014.6.27 | 852 | 北京林业大学 | 成仿云、高静、钟原、刘玉英 |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 | 姓名 | 技术职称 | 行政职务 | 工作单位、完成单位 | 创造性贡献 | 1 | 成仿云 | 教授 | 教研室主任 | 北京林业大学 | 资源、育种、产业化技术 | 2 | 王莲英 | 教授 | 无 | 北京林业大学 | 资源、育种、产业化技术 | 3 | 王亮生 | 研究员 | 无 |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 资源、育种 | 4 | 王雁 | 研究员 | 研究室主任 |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 资源、产业化技术 | 5 | 董丽 | 教授 | 教研室主任 | 北京林业大学 | 育种、产业化技术 | 6 | 何丽霞 | 教授级高工 | 无 | 甘肃省林业科学技术推广总站 | 资源、育种 | 7 | 侯小改 | 教授 | 农学院/牡丹学院院长 | 河南科技大学 | 资源、产业化技术 | 8 | 袁涛 | 教授 | < |
上一条:万万没想到:春季装修房子好处多多(2017-03-20) 下一条:国际碳金奖首次使用生活领域低碳标签评价体系(2016-11-15) |
|